中国书法历史及历代发展
中国书法历史及历代发展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始于甲骨文和金文,逐渐发展成为大篆、小篆、隶书等风格,最终在东汉、魏、晋时期形成了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法体系,这些书法艺术形式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国书法传统绵长,其多样的风格映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艺术生命力持久不衰。在审视历代书法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晋人追求韵味,唐人重视法度,宋人崇尚意境,元明时期则更注重形态”。追溯三千年的书法演进历程,我们清晰地观察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同步,鲜明地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独特精神面貌。书法艺术堪称世界罕见的珍品,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璀璨之花。书法艺术充分展现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东方文化的卓越品质,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自豪与骄傲的艺术珍品。它拥有全球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广泛群众基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随着时光的推移,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国书法历史阶段的划分,整体来看,可以将唐朝的颜真卿视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被称为“书体演变时期”,而在此之后则被称为“风格演变时期”。在书体演变时期,书法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书体的演变上,而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往往与书体紧密相连。进入风格演变时期后,书体已经相对成熟,无需再创造新的字体。书法家进而提出了“尚意”的理念,指出书体虽已定型,但“意”却充满活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一、书法的起源
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形式,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独具魅力。在汉字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它不仅承担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关键的社会职能,同时,汉字本身也孕育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觉造型艺术。在近代的研究中,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普遍认为大约在距今5000至6000年的时期,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阶段,人类已经发明了文字。这个文化因其首次在1921年于河南省绳汕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关于这一时期的发现接连不断。
全球各民族的书写符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别:表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表音文字。汉字便是从表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的创制方式就是将具体事物描绘出来。画图逐渐走向简约与抽象,演变成凸显物体特征的符号,承载着特定的含义,并拥有其独特的发音……汉字的发展历程,从图画和符号的起源,到创造和定型,从古文大篆演变至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字体形态逐步确立。在书写和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成体系的书法艺术。
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起源于汉字的诞生时期,由于声音无法在异地或异时传递,因此产生了文字。文字,它是用来记录意义和声音的痕迹。所以,文字应运而生。书法艺术最初的创作并非文字,而是那些刻画符号——诸如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书写符号最早出现在陶制品之上。这些最初的符号仅仅传达了一种模糊的整体印象,缺乏明确的定义。
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时期,黄河流域诞生了磁山、斐李岗等文化。在斐李岗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瓷上刻有众多符号。这些符号将先民们的交流、记录以及图案装饰功能融为一体,虽然它们并非真正的汉字,却无疑是汉字的早期形态。
在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带有类似文字特征的简单刻画在彩陶上。这些符号与花纹图案已有明显区分,标志着汉字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因此,这可以被视为中国文字的起源。
随后,我们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在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带有刻画符号的陶片,这些符号总共有二十四种,其中一些与殷墟的甲骨文相似,都是独立的单个文字。而在二里岗文化中,我们已经发现了文字制度的存在。在这里,曾经出土了三块刻有文字的骨头,其中两块各刻有一个字,另一块则刻有十个字,看起来像是用于练习刻字的。这一发现使得文明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文字的诞生源自于一种模仿的天然倾向,旨在描绘某一具体事物。尽管这种文字形式简单且较为模糊,却已蕴含了某种审美韵味。因此,这种原始的文字可以被视为史前的书法艺术。
三、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夏商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王朝,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亦随之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式各样的书法体相继问世,诸如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众多杂体字中脱颖而出,逐渐定型,标志着书法艺术进入了有规律的发展阶段。
(一)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中的一种书写形式,亦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形态。这种文字被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之上,起初主要用于占卜之用(殷代人通过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占卜完毕后,会将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以及占卜的内容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部分还会记录若干日后的吉凶结果)。这种记录方式被学者们称为卜辞,主要涉及对未来事件结果的预测,其在殷商时期达到了鼎盛。1889年,甲骨文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附近被发现,它是殷商晚期王室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至今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开山之作,甲骨文展现了丰富的笔法变化,包括粗细、轻重、快慢等,书写时下笔轻盈迅速,行笔粗犷有力,收笔快捷利落,整体上富有节奏感。在笔画转折处,既有方直的刚劲,也有圆润的柔美。其线条比陶文更加协调顺畅,为中国书法独有之线条艺术确立了基调与节奏。甲骨文的字形呈长方形,为汉字的形态打下了基础。甲骨文的字形随形状而变化,呈现出自然之态。其布局大小不一,方形与圆形交替出现,长形与扁形随形状而变,错落有致且和谐统一。后世所谓的错落有致、穿插避让、相互呼应、天覆地载等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中已基本形成。
2、金文
古汉字中的一种独特书体被称作金文。这一字体涵盖了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铭文。它在周代达到了鼎盛。金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树立了又一里程碑。它附着于青铜器之上,铸鼎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识别神与邪恶,因此它也是一种用于宗教祭祀的礼仪用品。金文又称钟鼎文、器文、古金文。与青铜器一同铸就的铭文线条相较于甲骨文显得更加粗犷有力,文字的象形特征也更加显著。最早的金文可追溯至商代中期的青铜器上,尽管资料有限,但年代均早于殷墟甲骨文。周代被誉为金文的鼎盛时期,出土的铭文数量尤为丰富。
此阶段,其代表作包括《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以及《虢季子白盘》。其中,《司母戊鼎》、《散氏盘》和《毛公鼎》尤为知名中国书法历史及历代发展,且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3、石刻文
石刻艺术起源于周朝,并在秦朝达到了鼎盛。东周时期中国书法历史及历代发展,秦国工匠在十块花岗岩鼓形石上雕刻了四言诗,这些诗歌赞颂了秦国君主狩猎的情景,因此这些石刻也被称为猎碣。据传,最早的石刻作品是夏朝时期的《嵝碑》,其诗文的风格与《诗经》中的大小雅颇为相似。字体上则接近《说文解字》中记载的籀文,历来对它的书法艺术评价颇高。其代表作包括:《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以及《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极为重视真品,然而在秦汉之前,此类书法的真品大多仅能在简帛盟书中得以一见。在古代,简册多由竹制成,其编联的绳子则常用牛筋、丝线或麻绳。据考古发掘,目前所知最早的简帛墨迹包括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系刻于石策或玉策之上的文字),以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各诸侯国分立,故而殷商时期的文字在各个国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演变路径。在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艺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例如,北方的晋国流行“蝌蚪文”,而吴、越、楚、蔡等国则流行“鸟书”,其笔画往往更加曲折,尾部也常常拖得很长。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再呈现西周金文那种饱满的形态,而是转变为修长的体态,透露出一种圆润与秀美的风格,例如在《攻吴 王夫差鉴》中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墨迹保存丰富,涵盖了简牍、帛书以及盟约文书等多种形式。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文字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文化的进步。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的丞相李斯负责领导了对全国文字的统一工作,这一举措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秦朝统一之后,新形成的文字被称为秦篆,亦称小篆,它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繁复元素而简化的结果。而著名的书法家李斯则主导了小篆的整理工作。《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均为李斯所题写。这些作品在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秦朝,一个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时代。《说文解字序》中提到:“秦朝书法分为八种,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这一概述基本描绘了当时书法的概貌。李斯和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难度较大,因此隶书应运而生。"隶书,便是篆书的便捷版"。其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简化书写过程。到了西汉时期,隶书完成了从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字形结构从纵向转变为横向,笔画中的波折更加突出。隶书的诞生标志着汉字书写的重大飞跃,它在书法领域引发了一场变革,不仅让汉字的书写趋向于规整的楷模,而且在用笔上打破了中锋运笔的局限,为后世各种书体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秦代,除了那些著名的书法作品,还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不同风格的文字,各具特色。秦代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其气势恢宏,堪称开山之作。
四、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一)两汉书法
汉代书法主要呈现为两种风格,一是主流的汉碑刻艺术;二是次流的瓦当、玺印文字以及简帛盟书墨迹。自后汉时期起,碑刻如云涌现,这标志着汉隶书法的成熟。在摩崖石刻领域,尤其是《石门颂》等作品,被誉为书法中的“神品”。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成功实现了对古隶的恢复,并孕育了楷书的雏形。碑刻作为展现时代风貌与韵味的艺术载体,其中《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等碑刻更是备受后世赞誉与效仿。每一座碑刻都独具特色,无有雷同。北派书法雄浑华丽,南派书法质朴古朴,反映了士、庶两个阶层在美学上的不同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等,则展现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东汉时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兴盛阶段,这一时期诞生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的提出者是东西汉交替时期的杨雄。而东汉时期的崔瑗所著的《草书势》则成为了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
汉代书法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擅长汉隶书法的书法家中国书法有哪两大体系,其中以蔡邕为杰出代表。另一类则是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这一类别中,杜度、崔瑗、张芝等人尤为著名,尤其是张芝,他被誉为“草圣”。
汉代书法之精髓,主要体现在碑刻与简牍之书法艺术。东汉时期,碑刻遍布,其碑刻作品,多以汉隶书写,字体端正,规矩严谨,波折清晰可见。隶书艺术至此已达巅峰。
汉代兴起草书艺术,这一书法形式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书法艺术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书法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而成为一种能够充分展现书法家情感与个性的艺术形式。草书的早期形态为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演变成了章草。随后,张芝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今草,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草书。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在三国时代,隶书从汉代的巅峰地位逐渐演变,派生出楷书这一新的书法艺术主流。楷书亦称正书或真书,其创始人为钟繇。正是在这一时期,楷书开始被用于刻石。魏国时期的《荐季直表》和《宣示表》等作品,成为了后世敬仰的瑰宝。
2、两晋时期
晋代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推崇“雅量”与“品目”,在艺术领域则追求中和淡雅的审美情趣。书法领域涌现出众多大家,以简牍为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妍放疏妙之艺术风格,恰好满足了士大夫们的审美需求。人们逐渐意识到,书写文字不仅是一种技能,更蕴含着审美价值。在书法史上,最能体现魏晋精神、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家无疑是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杰作《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评论家赞誉其笔势如同飘动的浮云,又似矫健的惊龙。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在字法上端庄有力,所创立的“破体”和“一笔书”对书法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众多书法世家的映衬下,南派书法得以繁荣发展。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在两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巅峰,尤其是行书领域,这种字体位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当时著名的行书作品有“三希”,分别是《伯远帖》、《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魏和东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尤为精湛,风格丰富多样。其中,《张猛龙碑》与《敬使君碑》堪称代表作。在碑帖领域,《真草千子文》亦为佼佼者。北朝时期,人们常赞美祖先,彰显家世,因此刻石作品颇丰。而北碑与南帖、北楷与南行、北民与南土、北雄与南秀,这些差异之处正是其显著特点。
南梁的《鹤铭》堪称南北两派之经典之作,与之齐名的是北魏的《郑文公碑》。北派书法家中,多数为平民百姓,其作品往往不署名,因而其书法显得更为庄严,被誉为“书中之圣”,即北派王右军。
五、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一)隋朝书法: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纷乱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与随后的唐朝一样,都是相对稳定的时期。南帖北碑的风格在隋朝达到了融合的趋势,并正式确立了楷书的形态,其在书法史上承前启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隋朝的楷书继承了从两晋到南北朝的演变,并为唐代规范的书法开创了新的局面。隋朝遗留下来的碑版作品,大多是楷书,且分为四种不同的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二)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内涵丰富、光彩夺目,标志着我国封建文化的巅峰,被誉为“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书法遗迹流传至今的数量较前代显著增多,众多碑刻保存了珍贵的书法珍品。整个唐代书法艺术,既继承了前人的精华,又进行了创新。楷书、行书、草书在唐代均达到了新的高度,时代特色鲜明,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往任何时期。
唐朝初期,国家力量雄厚,书法艺术摆脱了六朝时期的传统束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等四位书法家的楷书作品为主流中国书法有哪两大体系,引领了当时的书法潮流。总体而言,其结构严谨且井然有序,因此后世的学者将这一特点总结为“唐重间架”,并尊称其为“翰墨之冠”。这一盛况延续至盛唐时期,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儒道思想相互融合。李邕在右军行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张旭和怀素则以狂放不羁、醉态陶然的姿态将草书的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孙过庭的草书则以其儒雅的风格而著称。此外,贺知章和李隆基也努力开创了真率、旷达、风骨丰丽的全新境界。颜真卿将古法融入新意之中,又在古意之外创造了新法。董其昌认为唐人书法多取法于颜真卿,鲁公的书法尤为完备。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国势逐渐衰落,沈传师和柳公权相继变革楷书,以瘦劲露骨为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唐楷的技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则融合了颜柳二人的优点,上承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于离乱之中独显承平之象,也为唐书增添了一抹回光。在五代时期,禅宗狂放之风盛行,这种风气亦波及到了书法领域,尽管“狂禅书法”在五代并未形成显著规模,但它对宋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唐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个阶段。在初唐时期,书法艺术主要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恪守规范,努力追求晋代书法那种刚劲与优美的风格。进入中唐,书法艺术开始不断创新,达到了极盛的境地。而晚唐时期,书法艺术同样有所发展和进步。
唐代设立了六所顶级学府,包括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以及算学。在这其中,书学专注于培养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专家,这一举措在当时颇具创新性。历代涌现出众多书法名家,犹如繁星点点。例如,初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中唐时期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均被誉为书法大师。到了晚唐,王文秉擅长篆书,李鹗擅长楷书,而杨凝式则继承了“二王颜柳”的遗风。
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进行了广泛吸收和融合,到了唐朝初期,国家政治繁荣昌盛,书法艺术开始从六朝遗留下来的传统中蜕变而出,展现出全新的风貌。在唐朝初期,楷书成为了书法的主流,其总体特征是结构严谨、整齐划一。
(2)盛唐、中唐阶段。
在盛唐时代,书法艺术与社会风貌一同追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浪漫风格。例如,张旭和怀素以“颠张醉素”著称的狂放草书,以及李邕的流畅行书。进入中唐时期,楷书艺术再次实现了创新。以颜真卿为代表,楷书确立了规范,树立了典范,并逐渐成为书法的正统。至此,中国书法的文体结构已完全确立。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势力朱全忠终结了唐朝,创建了后梁政权,随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国家实力日渐衰微,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也随之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尽管书法艺术在唐朝末期仍有延续,但受到连年战火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衰败的趋势。在五代时期,书法领域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杨凝式,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艺术衰落的时代,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成为了书法界的支柱。此外,诸如李煜、彦修等杰出的书法家亦值得关注。随着这一时期,唐代那种平和端正、严谨有序的书法风格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北宋“四家”的崛起,他们引领了书法艺术的新潮流,开启了崭新的时代篇章。
六、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一)宋朝的书法:
宋代书法注重表达意境,这主要得益于朱熹大力提倡的理学思想。其意蕴丰富,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强调哲学的深度;其次,注重书卷的文雅气息;再者,追求风格的独特性;最后,展现意境的深远。这些特点在书法作品中均有体现。若以隋唐五代崇尚法度为“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便以追求意境和抒发情感的新风貌呈现在世人眼前。这即是说,书法家除了需具备“天赋”与“技艺”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还必须拥有“学问”即“书卷之气”,北宋时期的四位大家摒弃了唐代楷书的风格,转而直接继承了晋代行书的传统。
无论是天赋卓绝的蔡襄,还是独辟蹊径的苏东坡,抑或是高瞻远瞩的黄庭坚和超脱险峻的米芾,他们均在展现个人书法风格之际,力求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采,让书卷之气在笔端墨香中浓郁绽放,同时赋予观者全新的审美体验,这一点在南宋时期的吴说、赵佶、陆游等人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法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然而南宋时期的书法家在学问和书法造诣上,已经无法与北宋的四大家相提并论。北宋时期的书法代表人物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二)元代书法艺术 :
元朝初期,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较为有限;在书法领域,总体趋势是推崇复古风格,主要效仿晋朝和唐朝的书法传统,创新之处相对较少。尽管元朝在政治领域由异族掌权,但在文化层面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与宋朝那种不拘泥于常规的意境追求相异,元朝则更倾向于刻意追求一种工整的开阔美感。因此,苏轼所倡导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而赵孟頫则宣扬“用笔千古不易”,前者侧重于追求随意的意境,而后者则更加强调有意境的追求。赵孟俯是元朝书坛的领军人物,他创立的楷书风格被称为“赵体”,这一风格与唐代著名的欧体楷书并驾齐驱。
颜真卿的书法与柳公权的书法并称为四大家,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书体。赵孟頫在书法思想上始终坚守不超越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范畴,因此,他对王派书法的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作品呈现出“温润而雅致”、“秀美而飘逸”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信奉佛教、审美观念倾向于追求超然飘逸的精神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有着密切的关系。鲜于枢与邓文原亦在元朝书坛颇具盛誉,尽管他们的成就略逊于赵孟俯,但在书法风格上,他们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他们倡导书画技法相通,特别强调字体结构的形态之美。
元代书法总体上追求古朴,崇尚帖学,其最高成就主要体现在行草书领域。尽管在篆隶方面也有几位知名书法家,但整体表现并不十分突出。这种以行、草书为主导的书法风格,直至清代才有所转变。在整个元代,书法风气依旧沿袭宋代,重视帖学,推崇唐代和晋代,尽管各有独到之处,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在书坛占据主导地位。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显得较为冷清,成就有限。
(三)明朝书法艺术 :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时期,书法艺术呈现出“一字万同”的特点,其中“台阁体”尤为流行。沈度及其兄弟沈粲中国书法有哪两大体系,共同推动了工稳小楷的发展,将其推向了巅峰。无论是金版玉册,还是用于朝廷、秘府收藏,或是颁发给属国的,都必须由他们亲自书写,二沈的书法因此被奉为科举考试的典范。在明初,还有擅长行草书的刘基、擅长小楷的宋潦、精通篆隶的宋遂,以及享有盛誉的章草名家朱克。他们与祝允明、文徽明、王宠并称为“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地区涌现出四大家族,书法艺术由此转向追求形态之美。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人,追随赵孟頫的脚步,上溯至晋唐时期,汲取了更为深厚的艺术营养;他们的笔触独步一时,这与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放解放密切相关,书法艺术由此踏入了一个推崇个性化表现的新天地。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时期,书坛涌现了一股批判的风潮,书法作品追求大幅面的视觉效果,通过侧锋取势,横涂竖抹,纸张上布满了烟云般的墨迹,这导致书法原有的秩序逐渐被打破;其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书法家成为了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帖学殿军董其昌却依然坚守着传统的立场。
七、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至清初,美学潮流以抒情与阐发哲理为纲领,力图将个性的追求与理性的展现相融合,传统古典美学与追求创新的现代美学并行不悖。在清代书法领域,整体趋向注重质地,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帖学为代表的帖派和以碑学为标志的碑派两大阶段。
明末书坛的笔墨挥洒恣意,狂放之态尽显。进入清初,这种愤世嫉俗的风气愈发浓郁,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依旧透露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生命力和难以抑制的情感表达。这种特点在“扬州八怪”这一中期流派中再次显现。在此期间,晚明的帖学流派亦得以进一步繁荣兴盛,诸如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众多学者,在恪守传统的同时,努力展现新的风貌,或以清淡之墨迹挥毫,或对章法结构进行变革。然而,由于帖学长期传承,未能得到有效整理、认知与调整,种种弊端逐渐累积,导致帖学的衰落趋势愈发明显。
恰逢其时,金石文物出土频繁,士大夫们由热衷于尺牍转向研究金石考据,一时间,朝廷内外,学者们纷纷趋之若鹜,最终形成了清朝书坛的主导流派。这股潮流中,阮元、包世臣等人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康有为更是大力宣扬,使得碑学成为与帖学抗衡的书学体系而存在。当时众多知名书法家,诸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人,纷纷以碑意入字入画,作品达到了极致的境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无疑是中国书法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尽管帖学家们寻求质的变化的愿望并未如愿以偿,但在碑学领域,这种愿望却得到了圆满的实现。
八、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当今书坛走向多元发展的背景下,书法艺术已经提升至观念变革的崭新高度,这无疑标志着一大跨越。书法的现代性并非仅仅由其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特征所决定,而是由其内在精神的现代化所主导。书法现代性的精神内涵,指的是当代书法艺术所展现和传递出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