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一场农民起义,本是“驱倭逐洋”,却点燃中日间的国运之战
朝鲜一场农民起义,本是“驱倭逐洋”,却点燃中日间的国运之战
对于“东学党”这一名词,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1894年,东学党起义的爆发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且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谈及甲午战争时,东学党起义往往仅被简单提及,很少深入探讨。即便在一些专门研究甲午战争的历史书籍中,这一事件也往往只是用简短的几句话带过,未能让人全面了解它的背景和经过。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引发中国近代史上空前民族危机的东学党起义?它所倡导的“东学”究竟代表了什么?
“东学道”的起源提到东学党,必然要谈到它的“母体”——东学道。东学道是朝鲜王国的一种民间宗教,由崔济愚于1860年在庆尚道庆州创立。当时的朝鲜,政局腐败,百姓疾苦,西方列强的觊觎让半岛局势愈发紧张。大量外籍传教士伪装成宗教布道者进入朝鲜,借机窃取情报并影响朝鲜的内部事务,同时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极大愤慨。这些外国传教士与朝鲜当权者联手,迫害普通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甚至加剧了朝鲜的民族危机。
在此种背景下,一些朝鲜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寻找本土信仰的力量,以抵抗西方列强的影响。东学道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东学”东学党起义确切时间,即指“东方的学问”。崔济愚在1860年5月,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基础,创立了东学道,宣称其宗旨是代天造化、拯救世人、抵制外来宗教,并维护民族正义。东学道的教义简洁明了,且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因此迅速得到底层民众的支持,短短两年时间,信徒人数便达到了数万,遍布庆尚道和全罗道。
然而,东学道的兴起引发了朝鲜统治阶层的强烈反应。1864年,朝鲜政府为打压这一民间信仰,指令庆尚道观察使徐宪淳将崔济愚诱捕并处决,许多东学道信徒也遭到流放,这一打击让东学道陷入困境。东学道的复兴
尽管崔济愚被处决,东学道并没有因此消失。在幸存道徒的支持下,崔济愚的弟子崔时亨继承了道统,成为第二任教主。崔时亨等人在艰难困苦中重建了东学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了1880年,东学道已在朝鲜半岛南部各地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随着1876年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外来压力进一步加剧。东学道遂发起“驱倭逐洋”运动,呼吁朝鲜政府加强改革,振兴国力,捍卫民族主权。此时,朝鲜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破产商人纷纷响应,东学道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东学党起义的爆发
1893年,崔时亨组织了数万东学道信徒在忠清道报恩县发起请愿,呼吁朝廷恢复崔济愚冤屈,并停止对东学道徒的迫害。起义前期,东学道的诉求尚以和平为主,旨在遏制西洋教的影响。然而,随着朝鲜政府的继续压制,东学道的斗争逐渐由单纯的宗教争议转变为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1894年2月,东学道徒和贫苦农民因不满地方官赵秉甲的暴政朝鲜一场农民起义,本是“驱倭逐洋”,却点燃中日间的国运之战,在全琫准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宣布开仓济民、驱逐赵秉甲,并发起了反抗起义。尽管起义军装备简陋,只有一些农具和简陋武器,但由于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起义迅速发展壮大。起义军提出“不杀人、不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的纲领,核心目标是“逐灭倭夷”。尽管起义军并没有明确反对李氏王朝,但“尽灭权贵”的要求表明,起义已有一定的反封建成分,反映了民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起义的失败与历史遗产东学党起义虽然一度成功控制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执纲所”,但最终未能取得全面胜利。由于崔时亨坚持和平斗争,并未加入起义,导致东学道内部出现分裂。支持起义的信徒成为了“东学党”,与原本主张和平的东学道有所区分。在朝鲜政府军的镇压下,起义很快遭遇重大挫折。清朝的介入,使得局势愈发复杂。东学党起义的最后阶段,日军挑起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东学党起义确切时间,清军被迫撤出朝鲜,日军开始对起义军进行残酷围剿。起义最终被镇压东学党起义确切时间,领导者全琫准被俘并处决,起义成员遭到血腥屠杀,死亡人数超过三十万。尽管东学党起义失败,但它在近代亚洲民族解放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崔时亨去世后,其弟子孙秉熙继续推动反日斗争,并在日占时期领导了著名的“三一运动”,为后来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贡献。东学道也在这期间发展为天道教,逐渐吸收西方思想,提出改革内政、实现工业化的主张,成为朝鲜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东学党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反帝反殖思想朝鲜一场农民起义,本是“驱倭逐洋”,却点燃中日间的国运之战,以及对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渴望,始终在朝鲜及亚洲的反殖斗争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